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蜀道之难已成历史,蜀道之安正在当下! 近年来,国内交通安全事故频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23年京昆高速四川雅西段,因雨雾天气标线逆反射亮度系数值偏低致11车连环追尾;2024年沈海高速江苏段,因护栏防护等级不足酿成6死较大事故。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无不警示我们,安全设施是道路的生命线,细节关乎生死。
G42成南扩容项目串联成都平原与川东北经济区,2002年通车至今流量饱和,扩建需“边通车边施工”,事故风险倍增。作为目前我国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交安设施工程,交安设施的每个细节,如跨线桥墩防撞、护栏施工精度、雨雾天气标线反光等都关乎百万驾乘者的生命安全,如何安全、高效提升道路设施防护性能,已成为当前高速公路改扩建急需解决的难题。
为此,2025年6月蜀道集团工程技术中心组织工程建设专家人才库交安工程专家团队,结合G42成南扩容项目交安设施工程,以实地调研摸清症结,以技术研讨精准破题,并就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专业建议,全面护航项目安全推进。
三方融合破困局
经过现场实地调查测量,多方座谈研讨,专家团队提出“设计-施工-运维”三方全链条融合,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沟通机制,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建设与运维的脱节问题,推动道路安全设施本质升级、高效建设。
细节打磨保安全
主题一:破解桥墩空间防护难题,实施专项设计防护
跨线天桥中央分隔带墩柱侵占护栏立柱位置,若按通用标准图安装护栏,空间不足将影响防撞安全性。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王兆林专家提出,中央分隔带跨线桥墩应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17)第6.2.8条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关键技术指南》第4.1.5条规定,综合道路线形、运行速度、交通组成等因素,采取精细化的专项防护设计方案对桥墩进行安全防护处理。同时,宜在中央分隔带桥墩防护路段施划纵向减速标线或横向震荡标线,并加密轮廓标和突起路标,以加强夜晚行车视线诱导,确保行车安全。中央分隔带空间足够时,采用混凝土护栏或低变形护栏产品防护桥墩。针对空间不足情形,专家详细讲解了两种混凝土护栏桥墩“金钟罩”防护设计方案,加深了施工技术人员对桥墩防护防撞安全性的理解。
主题二:把控护栏施工精度难题,推行多维协同工艺
护栏立柱埋置深度和波形护栏板横梁中心高度是设计与质检的关键指标,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线形流畅、外观整洁、与环境协调”的建设要求?
尹东升和缪成银专家提出,护栏安装高度关系到大部分车辆碰撞点的有效保护,因此护栏的安装高度在没有经过充分实验验证的情况下,不得随意调整。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JTG F80/1-2017)第11.4.2条,波形梁护栏立柱埋置深度不得小于设计值,横梁中心高度允许偏差为±2cm。为兼顾立柱埋置深度与横梁中心高度,专家建议将立柱加长5cm,以应对路面高程和平整度与设计文件的偏差。同时,波形梁护栏立柱施工应在路面上面层施工完毕后进行,施工时依据横梁中心高度允许偏差±2cm控制线形及立柱高程,既可保障埋深与横梁中心高度,又能实现线形流畅美观。
主题三:纠正标线选型认知误区,强化科学适配应用
当前存在“高价双组分=先进,便宜热熔=落后”的标线选型误区,标线反光性能与耐磨性是安全与质量的关键指标,如何在此基础上兼顾经济性与路段特性,实现安全、适用与节约的统一?
李忠专家指出:“标线的选择首先是应用场景要对路!标线选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应用题。”选择标线时,建议适当弱化造价因素,重点考量反光性能、耐磨性、交通荷载和施工操作性等因素。热熔型反光标线具有施工工艺成熟、环境适应性较强、综合成本效益较高等特点,能够较好地契合现行标准与社会通行期望。如果线路所经区域“巴山夜雨”现象突出,建议局部路段采用双组分雨夜反光标线。如果项目等级较低,车流量和重载货车比例较小,建议选用热熔反光标线。
三、技术赋能书答卷
从一线调研摸清症结,到专题研讨精准破题,再到现场技术答疑与标准体系构建,蜀道集团工程技术中心始终以“技术赋能安全、专业推动增效”为行动核心,积极投身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未来,工程技术中心将以“设计施工深度融合”为突破口,着力推动交通安全设施痛点的根本性解决:一是攻坚标准图编制,植入预加长立柱等动态补偿技术,从源头破解设计与施工脱节;二是构建“实地调研→问题诊断→方案输出→标准固化”的技术闭环,实现质量、成本、效率三重管控;三是建立长效赋能机制,持续整合专家资源,下沉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为交通强省建设贡献蜀道智慧。